意见和建议:
学校一直在强调学习过程的重要性,在每门课程的最终考评中也有一定的平时分比例,而且老师也必须把平时成绩输入教务系统。但是事实是,学生们很难了解到自己的平时表现到底如何。特别是在学习过程中有报告、论文、展示等教学任务的课程,学生几乎很难知晓自己的这些学习任务到底完成得如何,而教务系统中只有一个最终分数。我认为想要进步,要么能及时纠正错误,要么能有优秀范例可供参考,但是事实是,很少有老师会把平时的学习任务(特别是论文、展示这样的学习任务)成果及时反馈给学生,等到了期末出了个成绩,学生自己也不清楚成绩差到底差在哪儿,完全不知道以后要怎么改进,我认为这样很难让学生得到提高,而优秀范例可能受隐私版权等方面的影响不方便公开提供给所有学生。综合这两个方面,学生就会觉得完全不知道自己该如何进步。
据我了解,国外一流高校的教务系统能有效解决这样的问题。老师能够将每一项学习任务的评分通过系统反馈给学生,而且还会显示平均分、中位数这样的数据给学生做个参考,有一些老师还会针对学生的作业写一些评语,学生收到反馈以后也能及时纠正以前所犯的错误,从而得到提高。
此外,这样的系统还提供了课程资源的下载功能。目前我所经历的课程,课堂的教学资料有通过公邮、QQ群、微信群、班级群、数字大学城、网络云盘、我的浙大(estore)等方式来给学生。这些五花八门的方式对学生来说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如果学校能提供一个统一的平台,让老师来发布课程资料,学生从这个平台接收资料,就会省去很多烦恼。
目前,我了解到有个“学在浙里”的平台,从这个平台的功能设置上,我认为能满足很多需求,可以说是个非常完美的平台。但是,几乎没有人在使用,目前我只从这个平台收到过一个通知,这个平台上只有三门课程而且完全没有任何信息。
在目前“学在浙里”这个平台很少有人使用的情况下,我希望学校能及时解决上述的问题,不要把抓教学质量、抓平时教育流于形式流于口号。
回复内容:
同学,你好!感谢你的来信。
关于你反映的问题,本科生院答复如下:
你反映的是教评学中过程性反馈学生学习情况比较弱,这确实是我们的教学现状,但基本上与教务信息化水平关联度不大,主要应归结为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技能不足,以及教学投入不足,不愿意在评价学生上花费更多的时间。关于教务信息化和教评学过程性反馈平台,目前的情况是:(1)“学在浙里”课程平台是去年始建的基于Bb的校级课程平台,从功能上应能实现充分的教评学交流,但课程装载和功能实现需要一个过程,教师也需要一个熟悉功能的周期。目前已上载课程400余门,本学年秋冬学期正式上线。教务处已有五年内全覆盖推进全校本科课程上线的计划;(2)在现代教务管理系统中,自两年前已建成“过程性学习记录平台”,并在部分通识和大类核心课程中开展试点工作,但只有少量的教师坚持使用。教务处目前正在量大面广的通识基础必修课中推广使用该记录平台,以期取得经验、加以改进。
再次感谢你的来信。祝你学业进步、生活愉快!